生活没有关联,也不能帮助人飞黄腾达,许多人因此忽视它,以为那是没有用的风花雪月。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,世界上文明先进、文化发达的国家,例如法国、德国,他们的政府和国民都非常重视文学,尤其是古典文学
首先,“诗”能影响一个人的气韵。古人早就体认到: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由内而外,诗书的深度、诗词的情韵,都会让一个人焕发出一种恢弘、优雅的气质,说明了精神涵养对一个人的改变。至于所谓的“三日不读书,则言语乏味、面目可憎”,那是从反面说明读书的重要。换句话说,多多读书、多多读诗,就会言语有深度,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点。这种从内而外的改造,让人充实而有光辉,比起用珠光宝气包装自己,更是持久,也不会流于肤浅。所以读书、读诗带给人的,是真正的大用。
其次,读书、读诗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。南朝一位诗歌批评家钟嵘阐述道:“使穷贱易安,幽居靡闷,莫尚于诗矣。”他认为,要让人在贫穷卑贱的处境中感到平和安定,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不会觉得烦闷,没有比诗更有用的了。因为文学、诗歌所碰触的是人类最内在的心,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,了解人性最复杂幽微的层次;吃喝玩乐只是表面上暂时的逃避问题而已,时间一久,又还是会回到同样的问题里。
那么,读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?因为文学、诗歌所碰触的是人类最内在的“心”,而“心”是人类存在的终极核心,它是一个小宇宙,无所不包,人生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。
一个人吃饱穿暖,甚至飞黄腾达,但是只要这颗心没有感到满足,这个人依然是徬徨的,是空虚的,是不快乐的;他还是会想到探索心灵的奥祕,想要破解各式各样的人生的困惑。
当一个人面临了极大的精神困境,痛苦得无以复加,却无法从现实里获得抚慰时,可以读读古人的诗篇。
因为,你的痛苦古人都经历过,你对人生的感慨古人都咏叹过,而且他们的境界比你更深刻,你其实并不孤独!
诗歌教会我们去看、去听、去感受、去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审美的、诗意的世界。
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!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,看到的更多、听到的更细致、品味的更丰富,即使是快乐、寂寞和痛苦这一类的情绪,也比大多数的人体验得更透彻。
(《绝句二首》之二),在青山碧绿色的映衬之下,怒放的花就像要燃烧起来似的。
例如:在无比寂静专注的聆听里,他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,甚至还能听到天上的云朵飘过时,发出流水淙淙的水声。唐朝诗人李贺《天上谣》这首诗里就说:
呢。当时喝醉的李白才有点儿清醒,懵懵懂懂中“借问此何时”,问现在几点钟,春风刚好吹来,听到李白的喃喃自语,于是把答案告诉了飞过的黄莺!
诗人还会把我们感受得到、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,那么深刻传神地表达了出来
,简直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。于是一千多年下来,数不尽的人在异乡过节的时候,脑海里便自动浮现了这一句诗。
,也把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写得入木三分,难怪会成为爱情的代言人。这些读了之后,会让人禁不住发出一声叹息。
当我们看到原来没看到的,听到原来没听到的,感受到各式各样的人生况味,我们的世界就发生了改变。
古典诗词,让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拥有诗意的世界。但我们读诗词,往往要结合诗人的心境和历史社会背景,才能读到诗词里真正的韵味。好诗当有新解,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,将用文学史的视角,邀你在
课总是很受年轻学生的欢迎,教室里鲜少有空座。而她出现在大陆年轻人的视野里,被大家知道喜爱,则是因为
,她对于古典文献和当代巨著的信手拈来以及融会贯通的清晰表达,实在让人叹为观止。
“我们读书不是要验证自己脑中已有的观念,读书是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丰富的人生可能性。
“我曾经在整理花园翻开泥土的时候看到软体幼虫,于黑色的土壤里显得特别洁白丰润又柔软。”
“‘领如蝤蛴’这句,以庄子‘齐物’的境界来欣赏造物主的每一个作品,古人的观察和比喻确实非常贴切而巧妙。
“有女怀春,吉士诱之”,写的是青春期的少女,很容易受到男性的追求甚至诱拐,但那是一种出于原始欲望的激情,并不是真正的爱情。
因为“相知”是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之上的,是需要用心对待、尊重对方才能达到的境界。
那需要长时间的累积,并不是在强烈的感情之下不顾一切地陷入就可以做到的。
课程中,欧丽娟将会以60讲的篇幅,以时间为线索,和大家一起来领略中国诗歌的美。
中国是一个“诗”的国度,早在三千多年前,黄河流过的大地就已经传唱着许多美丽动听的诗歌,接着从华北到江南,整个中华民族都笼罩在诗歌扣人心弦的韵律里。她认为说,“中华民族流着诗歌的血液”,一点也不为过。
因此,她会先从神话发端。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,神话是一切文化、文学的源头,一个民族的心灵史。
接着讲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。《诗经》以四言诗为主,每个句子都由四个字构成,平稳舒缓,所歌唱的主题以婚姻恋爱的追求与苦恼最多;《楚辞》是屈原的心血结晶,为了抒发他那激昂动荡的大喜大悲,诗篇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句,读起来气势磅礴、淋漓尽致,像坐云霄飞车一样的痛快。
汉赋,是汉代皇帝最喜欢的一种宏篇巨制,文人在皇帝的鼓励之下大量写作,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,赞美帝国的伟大。当然从句式到篇幅都更加扩展,是一种非常专门的文学艺术。
五言诗,每一个文句都由五个字构成,从东汉时期萌芽,经魏晋南朝、唐代的六百多年之间,五言诗大盛,此后,五言诗就以最高的质量,成为许多杰作的宝库。
在这堂课里,你会发现,现代人以为中国文学史是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的发展主轴,好像这几个朝代的文学发展不同,各有重点。但是,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。
其实,诗歌一直都是每一个时代的最大宗,词、曲、小说只是随着各个朝代的演化而形成的新文学,它们只是额外的补充,在文坛上偏于小众,抒情诗始终牢牢占据了文学书写的核心和主流。我们要了解宋、元、明、清的心灵内涵,诗歌还是最重要、最逼近的窗口。
当诗人往世界的真、善、美走去,他们的诗也带领着我们一起探测世界的真、善、美。正如德国诗人贺德林(J. C. F. Holderlin, 1770-1843)领悟到的:“人充满劳绩,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。”
欧丽娟希望通过这个课程,可以让大家体验到,即使人生劳苦,仍然还是可以诗意地,以美好的姿态,存在于人间。